仲春时节,长江干流江西段鄱阳湖畔的南昌市新建区联圩镇,金黄的油菜花旁,一座座果蔬种植大棚里农人们忙着种收蔬果、清理垄沟。这里是联圩镇渔民转产就业基地,5年前,响应政策号召“洗脚上岸”的渔民们收起渔具、拿起农具,一点点开拓出这片就业基地,开垦出一片“致富田”。
“捕鱼我们是行家,种菜养果我什么都不懂。”基地负责人涂志文一边清点从山东潍坊运来的西瓜苗,一边说起基地刚成立时的情景。2021年2月,涂志文与联圩镇的15位渔民成立农业合作社,以“入股分红+就业收入”的方式,投资600多万元建设蔬菜产业基地。“第一年我们流转的260亩土地全部种植茄子单品。”涂志文坦言,因为对市场和技术都不熟悉,步子不敢迈太大,选择前一年销售较好的单一品种。然而当年茄子滞销,基地亏损严重。
如何托稳渔民转型的“新饭碗”?新建区一方面加强退捕渔民农业技能培训,落实社保补助,持续健全完善渔民权益保障体系;另一方面为基地新修1.2千米“蔬菜专线”打通“主干道”,增设高压专变线解决生产用电难题。
涂志文也没闲着,他聘请农业技术专家现场指导,自己及部分成员先后到省内外多个特色基地实地考察,学习专业种植技术。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方式,逐步推进基地蔬菜产业向标准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在种植多个品种的果蔬之外,涂志文还流转600亩农田发展稻虾养殖,实现“水上稻穗垂、水下龙虾肥”的双重效益,小龙虾亩产超200公斤。目前,基地规模已扩展至1800亩,形成“既收蔬果又捕虾”的多业态发展模式。2024年,基地净利润突破100万元,带动退捕渔民蹚出一条转产新路。
退捕后的涂怀连,是渔民转产就业基地的一名职业农人。这几年,涂怀连主要负责果蔬浇水、施肥,打理菜棚子。“从前在浪里谋生,居无定所,现在按月领工资。工作做得好,年终还有红包。”涂怀连说,这份家门口的“新饭碗”,每年收入超5万元,日子过得比以前更安稳。
如今,像涂怀连这样在基地工作的职业农人有30多人,季节性农人20多人,高峰时期有上百人。这些“水转陆”的老把式们,将碧水青波间的勤劳吃苦,转化成大棚里的“绿色生产力”。
今年,涂志文正与新建区相关部门共同协商,为基地谋划新的发展蓝图——建设1000平方米的冷库,届时可以延长蔬果保鲜周期,既能在市场行情波动时精准投放果蔬农产品,又能为新一轮的种植作业腾挪土地空间。
从“风浪”里走出的就业创业领头人涂志文,是当地退捕渔民奔向美好生活的一个缩影。经过多年休养生息,涂志文记忆中的那片湖面也迎来新生。湖畔的广袤田地,正“抢春”耕种着新希望。(记者 孙广见)
1、本网转载文字、图片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并且不以盈利为目的,转载稿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南昌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南昌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南昌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人联系,如果本网所转载稿件的作者或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ncnews@ncnews.com.cn)或电话(0791-86865371,0791-86865387)通知本网,本网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